近年来“代理退保”活动日益猖獗,他们披着维权的外衣,谋取不当得利,凭借专业、热情、贴心的“服务”,打着“为消费者合理维权”的正义旗号,诱导消费者进行恶意投诉,过程中收取高额费用,这种行为不仅侵占消费者正当的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,还阻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、监管部门有效沟通,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。融盛保险提醒您:警惕“代理退保”陷阱,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一、“代理退保”的表现形式
“代理退保”组织或个人通常利用社交平台、微信朋友圈、短视频等渠道,冒充监管部门、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,骗取消费者信任,以“全额退保”为宣传噱头,发布帮他人代理成功退保的虚假案例,诱导消费者委托代理维权,并从中收取高额“服务费”。当消费者掉入“陷阱”后,“代理退保”组织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、联系方式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。通过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、怂恿消费者编造事实的形式,达到“全额退保”的目的,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金融秩序,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二、“代理退保”的危害
(一)消费者失去原有自身保障
“代理退保”组织或个人为牟取私利怂恿消费者退保,却避而不谈退保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。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了原有保障,当风险真正来临时,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更大损失。
(二)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
消费者被“代理退保”组织或个人要求提供身份信息、通讯信息、家庭住址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,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、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。
(三)消费者面临法律风险
“代理退保”组织或个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教唆、指使、诱导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消费者通过编造理由、伪造证据、提供虚假信息的方式进行投诉,消费者可能因此参与非法行为,使这些消费者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。
三、如何理性维权
消费者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,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内容,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适的产品。当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时,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,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,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,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,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,不轻信“代理退保”的虚假承诺,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、提供虚假信息、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。